堅持品牌利潤 要將GIGABYTE擴成PC平台品牌-技嘉科技
電子時報記者:王郁倫/金融中心
堅持品牌利潤 要將GIGABYTE擴成PC平台品牌-技嘉科技
電子時報記者:王郁倫/金融中心
Oct 13, 2003
前言
 技嘉科技(GIGABYTE)在法人眼中一向屬於特例,由於最早宣佈採取利潤導向經營模式,以鞏固主機板(mb)品牌業務為優先策略,加上默聲於其多角化佈局進展,使得外界眼中的技嘉,企業形象一直偏向保守,只有偶爾在市場廝殺同業負傷時,市場眼光才會重新回顧審視技嘉的投資價值。

 然而從主機板業經營者的角度來說,如何在衝鋒與守成之間拿捏,的確是一門難以速成的學問。2003年度技嘉在網通的投資金額已超越板卡,堅持產品推出再說話的工程師性格,讓技嘉雖然在外界眼中,仍嫌衝勁不足,但今年交出的穩健營運成績仍相當傲人,究竟技嘉的投資價值有多少?相信長期來說,答案將如董事長葉培城的回答一般,「終究會被市場看見」。

 價格戰並非品牌市場經營萬靈丹

 問:技嘉的經營策略與同業有些差異性,利潤導向的觀念出發點為何?

 答: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,要追求高度成長就會有一些東西失掉(lost),當然,高成長變成這個產業的特性,但我們也逆向思考要如何跳脫這樣的迷思,作一個營利企業,要能朝理想與規劃邁進,最重要的動能就是要有獲利,每年有固定的獲利才能繼續投資,因此,若要在獲利與成長做定位,技嘉一定會把利潤擺在成長之前。

 第二季同業碰到的問題,我們很早就碰過了,當時我們在檢討花這麼多心血後,只為了呈現財報成績,我們便開始檢討這樣是否值得,立即評估要不要繼續這樣做,所以現在我們的掙扎期已經過了。我們這幾年最先喊出,以追求獲利為最首要的目標,對此,市場看法不一,當時我就跟同仁說過,要讓外界不要有任何疑慮,就是要能做到我們講出來的東西,如果每年獲利都一直成長,那麼外界的看法就會轉變。

 問:第二季同業受價格戰影響,獲利大減,有分析師因此認為,2年前筆記型電腦(nb)版圖重整終於在mb產業開始,您的看法如何?

 答:整合是一定會的!在主機板品牌市場中,不可能整合到整個市場只有1家廠商能夠生存,同時整合的過程也並非全仰仗毛利往下壓這一途,過去不僅nb、光碟機、還有監視器產業,廠商間的差異都不是那麼大,然經過一波波整合後,逐漸呈現大者恆大的態勢,毛利率在整合過程中,的確難免會受到影響,但主機板clone市場對品牌認知和技術要求都高,較不易有惡質狀況發生。

 華碩、技嘉在品牌市場都有一定的佔有率,我必須要講,硬是用價格下壓的作法,在這塊(clone)市場絕對不是萬靈丹!畢竟你的定位已經在那邊了,沒有必要也沒有太大意義,反而是要讓市場的user能夠接受你,或是讓店家願意銷售你的東西,這才是最重要,壓低價格對消費者可能是有利,但是店家不見得能夠從中獲益,可能還會是受害者。

 問:但價格戰確實從代工逐漸延燒至品牌市場,毛利率的競爭是否會帶動主機板廠版圖重整?

 答:mb產業的確可能出現類似nb洗牌情形,但兩者最大差異點在於,台灣nb廠幾乎都是代工,而mb產業則在品牌市場仍佔有極高比例,mb市場一定會出現重整情況,但絕不會走向現在nb的態勢;舉今年華碩的情形來說,它主要的業務擴張仍多半來自於代工業務,品牌市場要在瞬間擴張版圖難度很高,畢竟品牌經營不是瞬間可及的,是一種長期效應。

 這幾年來我們為什麼能一直強調維持毛利率,這是因為我們很早就開始思考,如果我們爭取代工業務,那麼決定權絕不可能在我們,我們完全不可能有主導權,實際上技嘉只有在品牌上才能夠掌握行銷通路,我們才是真正的玩家(player)。就算我們沒有成功,這也是我們自己玩的結果,沒有玩成功也無話可講,但在代工部份,就不是這樣的遊戲規則,代工預估與庫存的確會對獲利造成影響。

 問:技嘉一直強調品牌業務的經營,那麼回過頭來談一談,您認為技嘉可能會整合其他主機板品牌嗎?

 答:我可以講華碩、技嘉在各地區都是大家公認的知名品牌,我相信未來品牌是越來越具有吸納強化效果,這也是一種資源的循環利用,所以二線廠未來的經營壓力更大;越成熟的產品服務要求越高,比的東西也越細,這些都構成品牌實力的條件。而穩定的獲利才能達到不斷投資提供這些服務競爭,不過,我們要接收(合併)二線主機板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,可能被技嘉接收(合併)的對象,是它在某市場或某個產品經營很久,而這個市場(或產品)是技嘉一直很難切入的,但老實說現在還看不到。

 將mb品牌光環擴散到pc平台上

 問:您對於技嘉目前市場品牌知名度是否滿意,下一步目標為何?

 答:我相信技嘉在主機板品牌的業務已具有相當的效果,但現在我們最關心的是,要能將技嘉在主機板的品牌力量,擴散到最終整個pc平台上,這個轉換還需要時間,同時還要接受市場的考驗,這不是用速成的心態可以達成,無法用數字來預估達成時間,就如同前面說的,品牌真是個長期效應,要在短時間內讓市場接受,真的是高難度。

 這幾年我們也在思考,主機板這個產品比較特別,它並不是一個「終端」產品,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,而是被裝在機器裡,但是消費者又會強調要購買技嘉品牌產品,但以後任何的產品都很難再看到這種分工組裝的市場,所以其實也很難說他是clone的品牌,而是希望技嘉能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品牌。

 問:這跟技嘉總經理馬孟明講的今年為技嘉品牌元年是相同概念嗎?

 答:馬先生講過這句話後,部份媒體把它解讀成技嘉過去沒有訴求品牌,其實不能這樣講,今年與過去的差異只是在於,過去品牌有絕對的比例集中在主機板,今年則是把主機板GIGABYTE這個品牌擴散到其他平台,可能是藉由pc週邊、網通產品去推演出來。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敢講我們還是堅持利潤導向,要有一定的毛利,因為我們還在經營這個市場(而不是代工),我們才敢有這個條件去發展其他可能性。

 所以我們必須經過市場考驗,看所有認可GIGABYTE主機板的人,是不是也相對認可技嘉在後續所推出的任何東西?因此,我們決定從最有把握的主機板週邊產品做起,在既有架構下推出性質類似的產品,看市場可不可以接受?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嘗試(try)的;這麼做除了更強化技嘉主機板品牌外,推出更多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,對我們也算是一種實驗,看買我們主機板的客戶要的是什麼?順便測試市場反應。

 問:技嘉推出gmax準系統測試市場已經1年多,是否學到一些經驗?

 答:多少絕對會有,只是gmax有點先天不良,因為它是一個系統、面對的是客戶、既有通路,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放手去做,這樣可能會與客戶有些衝突性,所以gmax有先天的限制,讓我們不敢放手去做,使得成績並不是那麼明顯,但我們還在嘗試中,看怎麼樣的市場是我們可以去做的,比如說某些地區、某些標案,就是我們可以發揮的。

 有些標案不是所有廠家都能去競爭的,且每個標案屬性都不同,資格標在某些程度上等於品牌,因此,如果沒有達到條件,資格標就過不去,這有點像過去的採購,類似貿易商的品牌就沒有辦法獲得像中信局標案一般,最起碼都必須是聯強這樣的強勢通路商,或是有強大的製造平台廠商才能入選。

 問:後續技嘉計劃將品牌效應擴散發揮的最終程度、目標為何?

 答:目前各事業群的產品線都會訴求品牌,不是完全單一只做品牌行銷,但品牌絕對是其中之一;個別產品屬性都有其差異性,要像主機板有這麼大比例的品牌,可能比較難。pc整個週邊承接技嘉主機板品牌形象的速度可能是最快的,如光碟機、網通等產品,剛剛講過準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困難,但還是會慢慢的做,說不定過幾年就水到渠成,但假設各產品線(光碟機、網路卡...等)品牌都已到齊,就算最後只差沒把它組裝成系統,那麼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,顯示市場對技嘉的接受度已經足夠。

 問:您的意思是要從準系統的零組件切入?

 答:可以這麼講!就系統面來說,現在系統主機外面如鍵盤、滑鼠都是可以做的,技嘉將採取漸進、多點式等方式增進市場接受度,目前技嘉還不是全球性的在做這個品牌動作,以亞太區涵蓋度最高。

 產品線齊備 投資腳步比外界所知積極

 問:市場普遍認為,技嘉在產品線多角化佈局動作較同業保守,您自己怎麼看技嘉的策略?

 答:外界會認為技嘉保守可能是企業文化特質給人的感受,也可能跟作法有關,我們一直認為,多角化轉型是以產品為優先,產品做出來後才會說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到今年才喊出品牌元年的口號,可能是這樣的個性,讓外界認為我們比較保守。

 技嘉對於非板卡事業部頭2年的態度都比較彈性,給予新事業部較大目標的選擇空間,但2年後就必須開始獲利,為避免在業務上有較多資源仍集中於主機板產品上,我們都跟主管宣導,除要求業務人員分享資源外,在分紅獎勵上,板卡與網通、ia等部門也都有所均衡,網通部門今年邁入第三年,已開始獲利,下半年成長性會再拉高。

 技嘉每年的投資,並沒有明確規定多少比例要在板卡業務上,對公司未來發展有正面意義的部門,我們對其投資絕不會亞於板卡,以過去1~2年來說,我們投資在網通部門的設備甚至超過板卡,這從部門的獲利貢獻來說是不等比的。今年技嘉所推出的一系列東西,都是過去投資的成果,不可能是一下子蹦出來的,或許是過去工程師背景的原因,讓我們較不擅長對外說明我們做了什麼,但是我仍然相信,技嘉的價值,最終仍會被看見。

 問:技嘉主機板與新事業群業績落差大,要如何把業務資源平均分配在新產品線上,是否有一套管理機制?

 答:無可否認,同樣心力花在主機板上效果會比較好,這是我們本身正在努力克服的問題,用不同的訴求讓業務多投注心力照顧其他事業群產品,相對的,我們看待其他事業群也用比較寬鬆的心態對待,我們每年對主機板業務達成目標要求都非常明確,沒有彈性空間,但相對其他事業群則有選擇性,比如網通事業群可以選擇營收或利潤佔今年技嘉比例1成,只要達成其中1個就夠了。

 還有獎勵,儘管80%的獲利可能來自於主機板業務,但在獎勵上我們會公平對待,各事業群彼此是兄弟,主機板業務必須分一部分獲利給其他事業群,否則其他事業群不會成長,我們在業務方面,也持續與主管進行宣導。

 前2年新事業群的任務是以產品推出為主,第三年則將以獲利為目標。網通今年成立第三年業務確實已有較大的成長性,也有一定的獲利,上半年差異性還不大,相信下半年會有較明顯的成績,網通因為業務性質的關係,代工業務比例比較大。

 及早認清 利潤為邁向理想的重要引擎

 問:在多數主機板廠仍積極追求最大營收成長動能時,技嘉則已旗幟鮮明表示,將追求獲利成長,您認為最終何者會勝利?

 答: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「明顯成長」的意義,技嘉是否一定要追求永遠的大幅成長,然後我們發現這樣做有些東西會遺失(lost)掉,當然,也是這個產業的屬性讓大家認為,每年都會有這樣大幅度的成長,但最後我們思考覺得,技嘉是個長期經營的企業,是一個營利單位,要有理想與目標的前提,是必須擁有動能,因此,每年必須擁有固定的獲利才能持續投資、繼續深耕市場,技嘉若要從獲利與成長定位中選擇,獲利定位一定擺在成長前面。

 可能是我們的掙扎期已經過了吧!(笑),我們是比較早思考這個問題,前幾年我們已經遇到過這個狀況,所以最先喊出以追求獲利為首要目標,或許是最先開始,外界看法不一,不過那時候我就對他們(技嘉內部同仁)講過一句話就是,不要讓外界有疑慮的作法,就是把「它做出來」。假如我們喊出獲利為目標,結果2年下來獲利還衰退,那麼不就是自打嘴巴嗎?假如我們確實展現出獲利的成長,只是市佔率成長幅度不那麼大,那麼外界市場就會承認我們的看法不只是個口號、也不只是我們因為在市場競爭不過了,才退回頭求一個退路。

 問:您認為這需要用時間去向外界證明嗎?

 答:不是需要靠時間,而是要靠後續的成果去印證我們並不是因為無奈、或迫於現實競爭才喊出這個口號。

 舉同業在第二季所遇到的問題來說,我們幾年前已經遇到過,當時我們覺得在這方面(代工)花了那麼多心血、付出了這麼多的心力,結果半年後回頭來看半年報,我們陷入思考付出這麼多是不是值得的?那時我們就評估還是不是該繼續做這個事情,假如不該這麼做,就要提早做規劃。

 可能這件事對每個廠商來說反應是不一樣的,有的廠商可能認為,產業生態就是如此、再怎麼樣還是有利潤,而且不如此可能後續競爭力就會慢慢流失。可是我們不這麼認為,我們認為,用相同的資源在我們該做的市場,產生的效益可能會更大。

 邊看對手邊調整策略

 問:那麼您怎麼看華碩的巨獅理論呢?

 答:華碩在2002年第四季喊出這個口號,一開始的確讓我們非常驚訝,原本我們不認為這個產業還會有這個動作、這個作法,當然我們也分析過原因,可能是華碩看到廣達、鴻海的動作,我想任何廠商到了這個地位,都會想辦法去鞏固它的地位,因為一旦地位的定位被取代掉,一切事情就沒辦法做了,我個人認為可能是這個動機下,讓它想去持續加大力道擴充市佔率,這些因素多多少少產生威脅,讓它不得不這麼去做。

 這個策略必須要有一個最大、最主要的獲利來源做支撐,否則其他都沒有辦法做,而其他獲利也都會成為加乘效果,只是其他的獲利可能要投入50%資源,卻只能獲得相對較少的利潤,這值不值得就是每個廠商思考的不同,而我們與華碩最大的不同,就在於這部份思考邏輯的差異。

 華碩的確有產生效益,假設主機板市場的成長空間只有這麼大,但它今年的目標是要成長50%,勢必要取得別人的市佔率。

 問:若技嘉要改變獲利為定位目標條件有哪些?

 答:這個主軸(獲利)目標我們應該不會改變。除非有一個現象是,我們的市佔率縮小。我們目前的市佔率還夠大、有一定的發言權,但假設3年後,我們的主機板出貨量還是只有1,500~1,600萬片,但其他廠商出貨量都已經拉到3,000~4,000萬片規模了,我們就要擔心這樣的經濟規模條件,還能不能支應做我們的事情,假設不行,那我們就要改掉。

 不過,以現階段的情形,我想還不致於會有這樣的狀況產生。餅就是那麼大、互相在競爭,a要把b跟c的市場搶過來,b跟c要嘛是再去拉a的、或是去搶其他人的市場,就是互相的拉扯嘛!距離不可能拉開,其中一家的數量被大幅拉開,目前看來是不至於發生的,因為每個廠商的基本市場,是很難被搶走的。

 回過頭來說,華碩要攻其他廠商市場就必須要有主要的獲利來源,而沒有主要獲利來源的廠商相對就比較脆弱。舉最現實的例子來說,攻擊華碩主要的獲利來源,它可能在其他方面佈局就會比較保守,而若它的最大獲利來源不受威脅,那麼它的策略也就不會有所改變。

 工程師背景 不適應資本市場買夢文化

 問: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工程師,可否談談您是如何跨到管理領域的?

 答:過去有很多人問到相同的問題,其實有一點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幸運的,過去的成長是一步步慢慢的堆疊而成,縱然有很多條件資源不具備,但我們還是可以去學習,現階段則會比較辛苦(新進入者),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去摸索。

 過去開始時,主機板廠商上千家但規模都很小,就算前2年做不好都沒有關係,直到近3年產業才逐漸開始有較大規模的整合,產業發展時間拉長足以讓我們個人或企業循序漸進學習及成長。

 問:您如何看待投資市場對技嘉看法?

 答:不只是台灣,投資市場的特性都是在買一個夢,這個迷思就看你怎麼看待它,當然現在這個程度已經不像過去這麼極端明顯,但屬性仍在。

 從市值或更務實的從獲利角度來看,與股市都不見得是同步的,比較會勾畫未來、行銷(promote)它未來的廠商,相對資本市場對它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。以今年技嘉半年報來看,技嘉eps絕對是第一名,有些廠商的獲利能否合理支撐其股價我們也感到懷疑,但我們一向是不大理會這件事,只把該做的事情做好,內部員工也知道,對股價高與低關心一下,但也不會做什麼動作。

 回頭來說,我們當然最希望有這樣的獲利,就能夠有相同的市場接受度,只是若為了達成這麼目標,主管除了事業的發展外,還必須對外做投資關係,是不是有這種必要?我們幾個個性也不見得適合,所以乾脆就不做這個事情。

 這麼多年看下來,我們發現終究有一天、某個時間點,市場會用務實的心態發現技嘉很不錯,過去這幾年幾乎都是這個樣子,當然在今年談明年展望的時候,由於產業成長性不大,市場對主機板產業都不會寄予太大厚望,但過一段時間市場就會回過頭發現,技嘉每年獲利都有不錯的成長,對於上市公司來說,每年能保持這樣的獲利成長難度非常高,其實產業基本面一直沒有改變,但資本市場的看法常常在數月間180°不同,或許可以這麼講,就是因為我們是工程師背景,所以對這一塊不夠暸解、熟悉,沒有辦法去體會。
{{AsideSubscribeInfo.buttonText}}